今天,邊飲茶,邊工作。
恰巧同桌的姑娘突然喚我,跟我說了這么件事:她在北京有位也是做茶的朋友,看到了第一期私塾館的報名信息,非常感興趣,姑娘說雖然朋友已是“茶中高手”,但依然想聽聽看究竟我們如何講武夷茶的知識,也頗覺新鮮。最后姑娘轉述朋友的話:真的能感覺出,這是在做用心的事。
一堂線上直播課程的背后
一個月的做學過程,并不好過。我們辦了8堂線上課程,每堂課程1個小時以上。平均每周團隊都會踏踏實實花上12小時+在琢磨和制作課程內容這件事上。再花10分鐘激烈討論用什么放送形式最好。
放下盈利的心,固執地花大把時間與精力去做教學,有壓力,但也得以讓知識更純粹。這期間除開第一期的學員們不遺余力的支持鼓勵,也慶幸有一個與眾不同的“奇怪”老板幫忙出謀劃策,全程陪同著我們做起了這個不掙錢的項目。
所以,《戲球.私塾館》項目單純地只考慮解決這幾點:
1.如何讓枯燥專業的知識變成0基礎的茶界新人都能聽得懂的“人話”
2.如何梳理清楚出成套的知識體系
3.如何確保讓私塾館里的學員都能有所習得而不流于形式
.jpg)
.jpg)
第一期私塾館
第一期私塾館結束了,對以上三點的解決進度,我給我們團隊打了80分:我們梳理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適宜0基礎茶友的專業巖茶知識架構(我的傳承人老板抓著我做了每一次的內容審核);我們盡量把知識用一種聽得懂的方式表達(其中我們的專業講師們已經被我磨得頭發都白了好幾根);我們給每一位學員布置結業的作業,并且予以嘉獎(第一期的學員們交的作業真的太棒太用心)。最后扣了20分,以記錄下課程中所有的手忙腳亂與意外的小插曲。也正是這20分,讓我們這支初試“做學”的團隊,變得與一個月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樣了。學習,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過程。
為什么辦這么一個私塾館?答案的源起是“懶”——懶得去解答那些不知道從哪里聽來的“道理”。與其被動疲乏地一遍遍解釋一遍遍修正,不如利用好我們******的優勢(*********非遺大紅袍傳承人這位三十多年的一線老手藝人),化被動為主動,給大家系統完整并且權威地介紹武夷茶,豈不省事?所以說,懶人促進了社會的進步,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。(為自己的厚顏害羞一秒)
說了這么多,是要告訴大家一個消息。我們第二期的“戲球研茶社.私塾館”又要開始招生了。本次僅開啟88個學習名額,學習內容為啟蒙課程。學費便宜到像一個形式,今天還有特別開放的拼團價。報名成功即免費發一份配套教材<七日習茶.初階版>給第二期的同學。這也是第一期沒有的經驗。在此感謝第一期學員@琉璃 的建議。
點擊網站鏈接:http://xiqiu.jd.com/
淘寶直接搜索戲球茗茶